孟州企业追“新”攀高 产业向“新”腾飞
日前,走进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华丰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农药制剂经过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人熟练的操作,完成分装、贴标、打码、装箱;仓库外,一箱箱成品农药制剂正被装车发往安徽、四川、黑龙江等地。
华丰生化农药技术人员正在做种子处理悬浮剂小试实验 杜海珠摄
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产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的国家定点农药企业。近年来,该公司发展势头强劲,全国花生种衣剂市场使用面积突破1200万亩,获得农业部批准的农药产品登记证件21个,产值从2017年的300万元,到2024年底突破3700万元,增长了10倍,成为当地的“明星企业”。
这家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是什么?
“多年来,我们始终坚持技术和服务创新,持续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的合作、加大研发和设备升级投入,时刻保持企业活力与市场竞争力,在种子处理悬浮剂研发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,促进了企业成长壮大。”该公司董事长张首伟的话道出了原由。
张首伟告诉记者,企业在种子处理悬浮剂技术创新之前,产品会出现沉淀、状态改变等情况,影响农药使用效果,市场占有率一度徘徊不前。自2010年起,该公司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,组织技术人员到先进企业实地学习,多次邀请国内知名种衣剂专家进行配方优化和现场工艺指导,在研发、创新的路上笃定前行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历时6年,在公司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成功攻克了种子处理悬浮剂易分层、多沉淀的难关,为企业打造了“拳头”产品,奠定了企业向标准化、绿色化转型的坚实基础。
2019年,该公司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“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”,引育并举不断夯实企业技术人才队伍。2023年,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;2024年,该公司被认定为河南省种子处理悬浮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。
近年来,为响应国家“质量兴农 绿色兴农”的号召,该公司在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上持续发力,瞄准低毒、高效、环保的方向,持续深耕种子处理悬浮剂的研发创新,提升了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速干特性、防水透气构造及防虫利用率,重新申报高效低毒、多元复配型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和悬浮剂证件30余个。
“我们将以开发绿色生产技术和产品为目标,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生产,不断加强科技创新,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,实现农药的增效减量,让老百姓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。”谈及未来,张首伟信心满满。
日前,全球领先的农牧企业集团之一的正大集团资源总裁张立军带领采购、生产、品管等部门负责人,走进位于河南省孟州市的河南汉永集团考察,并就下步在资源共享、成本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深化合作达成共识。
位于县域内的民营企业何以吸引业内“大咖”到访?
“我们正是凭借雄厚的产业实力、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以及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,吸引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前来考察交流,并成功达成多项战略合作。”汉永集团总经理冯海波告诉记者,通过与强企“牵手”“联姻”强研发、拓市场,目前,该集团出口量已突破3万吨,产品远销全球市场,成为农业加工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化企业。
汉永集团工人在小麦淀粉生产车间装袋 王淇摄
近年来,汉永集团坚持深耕细作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,从最初的粮食贸易起步,逐步发展为集生产、研发、销售于一体的全球农业加工领域的领跑者,目前已形成年产40万吨食用酒精、40万吨DDGS蛋白饲料、36万吨小麦淀粉和10万吨谷朊粉的生产能力,主导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在省内行业名列前茅,并与国内多家相关领域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
从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、走上全球化发展之路,得益于企业高层始终坚持开放办企、携手龙头、战略合作所构建的互利共赢的生态圈。近年来,该集团先后与牧原实业集团、五得利集团、中粮生化等业内龙头企业达成合作,在相关领域实现共赢发展。
通过与业内强企合作不断积累的经验,该集团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,依托先进的生产工艺、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高效的国际物流体系,与合作伙伴携手开拓国际市场、拓展海外业务,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,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赖。
冯海波表示,未来,汉永集团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,加速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,力争成为全球农业加工领域的标杆企业,为实现“让世界共享中国品质”的愿景不懈奋斗。
今年,孟州市将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,提出既要站在孟州看孟州,也要跳出孟州看孟州,持续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,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。在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方面,准确把握产业政策方向和产业转移趋势,注重改进传统招商方式,突出用好以商招商、基金招商、委托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,吸引产业链上下游、供应链各环节、创新链相关方入驻集聚,下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、优秀企业。
依托皮毛加工、汽车零部件、生物化工等优势产业,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开展首创性、集成式探索;充分发挥德众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存储、增值服务等功能,为外贸企业提供通关便利,鼓励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贸易,推动外贸稳定增长,全力建设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。
拓展高质量创新,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协同,促进教育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该市将发挥中原内配、隆丰皮草两家省级中试基地桥梁纽带作用,支持更多企业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建设产业研究院、中试基地等平台;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,常态化开展院(校)地科技合作,力争转化更多创新成果。坚持产教融合、引育并重,通过岗位实习、引企入校、引校入企等方式,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培养人才。
来源: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